人工智能

保标招标 > 人工智能 > 招标信息 > “广西第一路”华丽变身,改扩建工程实现5个“蝶变”!

“广西第一路”华丽变身,改扩建工程实现5个“蝶变”!

· 2024-05-13

2019年8月,广西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桂柳高速)在服役20余载后,正式按下改扩建的启动键。历时4年多建设,2023年12月26日,桂柳高速改扩建工程正式建成通车,广西第一路实现了全程时速120公里的蝶变。

项目名片

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项目全长100.8公里,起于广西桂林西枢纽互通,自北向南展线,途经桂林临桂区、永福县,柳州鹿寨县,止于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与泉南高速交叉的鹿寨北枢纽互通。主线按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改扩建,改扩建方式以两侧拼接为主,局部单侧拼接或分离为辅。全线时速实现120公里。全线桥梁68座,隧道3座,桥隧比11.88%,共设置互通式立交8处、服务区3处、收费站4处、管理分中心1处、养护工区两处。

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以下简称桂柳改扩建)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年)》主骨架纵6线的重要路段,也是首批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及广西首个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20世纪90年代初,桂林至柳州间只有1条三级公路,绕道阳朔、荔浦,开车要耗费六七个小时。1997年5月1日,广西首条高速公路——桂柳高速正式通车,结束了广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交通运输量持续快速增加,桂柳高速在服役20多年后,道路技术等级和通行条件已不能满足公众出行需求,改扩建势在必行。

从2019年12月启动建设至2023年12月26日桂柳改扩建通车,桂林至柳州间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至1小时,推动形成了桂北、湖南、贵州出海出边的大能力高速公路通道,进一步加强了沿海、沿江港口和沿边口岸与腹地的联系。

设计蝶变

桂柳高速作为全国最早建设的一批高速公路,被列入扩建计划时,为广西首条山岭重丘八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涉及新旧路所用的标准体系跨度大,多数技术标准体系仅能参考新建高速公路,缺少既有经验,需要面对与G65包茂高速、G78汕昆高速共线复杂的交通流组等设计难题。因此,项目方前期将制定合理的改扩建设计原则、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充分利用既有通道资源及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期交通组织方式选择等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确定原位建设为基础

桂柳高速修建时,受彼时建造条件制约,项目建设标准较低,局部路段平曲线半径较小、纵坡较大、设计时速偏低、路基宽度较窄,于是桂柳改扩建在设计上,结合原桂柳高速实际情况,以原位建设为设计方向,确定重塑第一路的基调,采用两侧拼宽、单侧拼宽、混合拼宽等灵活布线方式实现旧路的最大利用,全线旧路利用率达91%。

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原桂柳高速大部分路段实际行车时速为80公里,少部分为60公里,已不能满足当今通行需求。桂柳改扩建在利用旧线位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设计阶段,大幅提升旧路平纵技术指标,满足公众对美好出行的愿望。前期,项目组充分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专家深入探讨,提出桂柳改扩建项目对广西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及深远影响,取得各层级专家学者的认同,同意并批复将工可最初提出的时速80/100公里建设标准提升至100/120公里。初步设计阶段,项目组对通行时速100公里路段作适度预留技术指标,在施工图阶段经限速论证,全线可满足提速到行车时速120公里的技术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测设技术

前期阶段,项目组围绕强化事故黑点研究治理及避让不良地质等优化设计方案,重点优化6段路线平面约19600米,优化纵坡14处,调坡线路总长约15400米,并充分利用现代测设技术,全线实现3%以内纵坡设计,明显改善了平纵指标,极大提升了行车安全及舒适性,节能减排效果、社会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在最终设计阶段,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点(坍方体50万立方米以上)5处、水电站两处,消除历史遗留的重要安全事故黑点3处。施工图设计成果与批复的土地预审成果对比,节约土地12%,节约耕地7.5%;与林地工可对比,实际占用林地减少5.7%。

项目设计平衡资源占用

桂柳改扩建部分路段与桂林母亲河洛清江及洛清江国家森林公园相邻,为减少工程对两者的影响,设计过程中,项目经充分研究论证,坚持尽量做到临水不占水,必须占用时少占用原则,采取最小影响的方案穿越河谷和山岭,最大限度地保护母亲河。例如,项目五里大桥前后10公里沿河建设,为了减少水资源占用采用分幅设计;龙溪高架桥下穿衡柳高铁、湘桂铁路,受地形和净空制约条件大这一实际情况影响,项目指挥部分别采用双福、四幅路基通过,避免对铁路现状及扩容的影响,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翁村特大桥路段桥隧相邻,为减少森林植被破坏,避让地质灾害,上跨湘桂铁路、石油管道、国道322线,设计120米连续钢构,为今后铁路、管道、国道建设留足空间,协同发展。

绿色蝶变

重视生态环保

桂柳改扩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 绿色交通理念,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理念,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并积极开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使绿色建造落地生根。为加强环保施工要求,项目结合沿线地区整体规划布局、民风民俗和自然地貌,充分保护原生植被,开展必要的古树移植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对原生动、植物的影响等;全线路基边坡、取弃土石场边坡实行全绿覆盖防护绿化;通过保留和扩展互通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固碳作用;隧道采用零开挖进洞方式;推行排水沟和绿化先行理念。为完善各项环水保设施,在大型桥梁处设置桥面径流监控及应急处理系统,公路沿线采取加强生态型声屏防噪措施;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段设置危险液体收集沉淀池等系统,并建立环保水保监测系统。目前,项目声屏障等隔音设施设置完善到位。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既有高速公路坡多弯急,且长下坡路段多,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项目组充分考虑未来的运营节能减排要求,降低纵坡,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节能需求,挖除旧路圬工约79.3万立方米,用于软弱土路段换填、便道填筑、改路路基填筑;利用洞碴填筑20万立方米;拆除波形护栏用于22000米涉路施工防护、地方便道和改路,以及旧路ETC门架中。项目地表土采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全线剥离表土约130万立方米,实现了对表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做好永临结合工作

项目对便道与改道、临时防护、供配电设施、场站用地采用永临结合的方式,减少土地占用面积87342平方米。全线修建便道约190公里,小桥14座,将主线路基上中央分隔带的新泽西护栏先行用于交通导改临时防护,提前投放护栏115公里,减少废弃临时护栏混凝土2.8多万立方米。提高高速公路施工与运营安全。

科技蝶变

积极推广四新应用

各服务区预留新能源车停车位,安装华为全液冷超快充电桩,破解高速路充电难题缓解续航焦虑。广西首次采用自行式液压模块车(SP米T)在不中断交通情况下实现天桥半幅一次性整体拆除,梁板拆除时间由20小时缩短至两小时,且施工场面安全有序,最大程度降低对公众出行的干扰。智慧梁场配备智慧控制中心,配套建设智慧钢筋加工配送云平台,形成集钢筋加工、配送、使用于一体的生产流水线,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自动启停。待梁板浇筑完成,即启动智能蒸汽养护系统对其养护,梁板蒸养26小时内强度、弹模便可满足设计要求,与传统梁场相比,单片梁生产周期由8天缩短至3天,有效提高了预制施工效率,梁体施工品质率达到100%;大端隧道扩建施工自主创新研发隧道扩挖成套技术装备和自行式多功能环向切割台车等成套设备,成功攻克了原矿山法施工的旧隧道按新奥法改扩建的难题,实现隧道扩建全工序机械化配套作业,施工安全高效,质量稳定可控,成套设备工法目前已完成专利申报,该工法对今后隧道扩建具有良好借鉴效果。使用约60万平方米无砂大孔混凝土、泡沫轻质土等新材料用于桥头及部分涵台台背填筑、路面拼接、路基填筑、纵坡抬高段保通等部位,有效解决了三背回填质量通病,减少了路基沉降,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占地约262亩。

大力开展科技攻关

大端隧道开展《基于新奥法对既有矿山法隧道的扩建技术研究》,总结软岩隧道改扩建新奥法施工工法和施工指南,降低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了实体工程本质安全和质量。通过《高效修剪机器人成套设备开发与应用》科研项目孵化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绿色环保的新型车载式修剪机。此外,桂柳改扩建还承担《基于高品质耐候钢的新材料钢护栏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的试点任务,开发符合广西高速公路使用的绿色高品质耐候钢的新型波形梁钢护栏产品。

屡获创新成果大奖

桂柳改扩建荣获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基于项目形成的专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特性与交通组织关键技术研究》已出版发行;《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智能化保畅交通技术创新》获得了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保畅通交通组织关键技术》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高速公路改扩建智能化保畅通交通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安全智融合云管控平台》及《多方联动控制下改扩建大区域路网分流交通组织管理案例》分别获得了第十九届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三等奖。

品质蝶变

打造品质路面

项目始终以路面品质最优为目标,通过严把路面材料质量源头关,配备碎石水洗设备,提高材料品质;优化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路面结构层碾压工艺及平整度,强化超前指导、过程管理,确保路面基层取芯芯样密实、完整均匀。提出沥青路面平整度品质指标要求,采用挂线施工,严格实行大面找平,桥涵结构物前后设置过渡段和调平层,将绝大部分路面平整度控制在0.4毫米以下,解决了车辆行驶桥涵跳车问题,极大提高了行车舒适性。

项目沿线均分布有泥岩、碳质泥岩等不良地质,全线高边坡达47处。为确保边坡安全稳定性,项目在筹划阶段严格落实边坡动态设计,优化边坡防护措施,采取护面墙及喷浆封闭措施,落实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级、稳固一级的建设理念,做到边坡平顺、框格横平竖直,确保了边坡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景观协调性。

路基拼接精细化

路基拼接按新建高速公路提升一个压实度标准进行控制,同时强调压实层厚控制,采用液压冲击夯、36吨羊足碾、土工材料等补强措施,确保不发生新旧路基差异沉降。严控路面拼宽工艺,加强过程管控,对旧路空洞处进行注浆处治,老路路面台阶采用切割机进行成型,确保台阶顺直规整,拼接处采用小型钢轮压路机进行补强。规范桥梁拆除和拼接工艺,采用新型切割设备,保证旧桥结构完整,逐孔验收深度,控制植筋质量。

安畅蝶变

五方三保 品质交管

项目依托五方三保管理平台打造平安桂柳,利用品质交管交通组织技术助力山岭重丘区改扩建工程建设。以控制一点一方案,统一审批、联合办公为手段,解决施工交通组织安全保障方案及动态审批;以控制一路一规范,统一标准、联合检查为手段,解决施工作业区安全设施布设、防护设施布控及检查验收标准;以控制一标一义警队伍,统一指挥、联合应急为手段,解决涉路施工交通安全及应急保畅问题。项目自开工以来,未发生因施工造成大规模拥堵事件。

多措并举 安全保畅

项目以控风险、除隐患、防事故为目标,形成逢节必检、逢节必撤 快速审批、快速施工、快速撤离、施工区限速慢速通行等安全保畅措施,同时把地标、成果、专利发明转化为产品甚至产业协同服务项目,打造人工与智能融合云管控平台、运营服务平台、交通安全平台、电子导航平台联动巡查方式,提升信息服务管控;做好边通车边施工,涉路施工交通组织第一阶段路基施工期间两隔离两防护、两防落两加强及第二阶段路面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施工区限速降速 三个重点区域隔离防护及交叉施工等制度措施,落实保安全、保畅通、保施工相关工作。

智融云控 安全管理

项目全面推进安全施工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技兴安水平。首先,加强对运营高速公路的管控,重点关注两客一危车辆的管理;其次,加强对运营高速公路的管理,在重点路段加密桂柳路上的监控摄像头,提高对涉路施工的管控;再次,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招标文件中写明重点区域安装监控视频,及时掌握施工现场动态;最后,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视频影像,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文章推荐:

“广西第一路”华丽变身,改扩建工程实现5个“蝶变”!

农险创新服务促粮食增产增收

出租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青蓝街22号创业大厦a区205房

出租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青蓝街22号创业大厦a区1007-a区1008房

更多商机查看,下载保标APP

扫码关注小程序,获取商机更容易